

發(fā)布時間:2023-12-14瀏覽:526次
第一次記錄熒光現象的是16世紀西班牙的內科醫(yī)生和植物學家N.Monardes,1575年他提到在含有一種稱為“LignumNephriticum”的木頭切片的水溶液中,呈現了極為可愛的天藍色。在17世紀,Boyle和Newton等著名科學家再次觀察到熒光現象。之后熒光就引起了許多科學家的研究興趣,熒光分析方法也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生物和化學分析當中。

當然熒光分析方法的發(fā)展,與儀器應用的發(fā)展是分不開的。總體來說,熒光光譜儀自問世以來經過了三個階段的發(fā)展過程:
1、手動式;
2、自動掃描;
3、微機化。
19世紀以前,熒光的觀察是靠肉眼進行的,直到1928年,才由Jette和West提出了第一臺光電熒光計。光電熒光計的靈敏度是有限的,1939年Zworykin和Rajchman發(fā)明光電倍增管以后,在增加靈敏度和容許使用分辨率更高的單色器等方面,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。1943年Dutton和Bailey提出了一種熒光光譜的手工校正步驟,1948年由Studer推出了第一臺自動光譜校正裝置,到1952年才出現商品化的校正光譜儀器。
如果你還有任何關于原子熒光光譜儀的問題,歡迎聯(lián)系艾塔,免費咨詢熱線:027-85518521,400-0027-510,17720504339。